2020年,钉钉产品经理留下一个问题:“明年,我们的产品评分还是那么低吗?”
第二年他得到回答的是:“当然,不过有了进步,从一星涨到两星了。”
自2014年上线后,钉钉就不怎么受欢迎。
从1.0到7.0,这款不被C端个人用户喜欢的产品,却受到2000多万B端企业用户的青睐。
虽然评级只有2星,但钉钉依然是协同办公软件行业中的第一。
如今,它又有了新的目标。
版本更迭
2014年,阿里巴巴集团,产品经理么么茶正在筹备一款新的工具软件:钉钉。
在团队工作中,经常有人“已读不回”,为了提高工作效率,他们赋予这款新工具的首个功能是:显示对方是否已读。
当然,这不是钉钉最“烦人”的地方,DING功能才是真的“妖怪”。
哪怕对方没有使用钉钉,哪怕对方还在用非智能手机,他都能收到这条信息。
么么茶在推出1.0版本后,提了一个可能让团队泄气的问题:钉钉能活到2.0吗?
事实上,钉钉成长到2.0只用了半年的时间,语音发送功能优化、审批模板上线。
到了2017年,钉钉就已升级到“软硬件结合”的时代。
它正在实现着文学作品中的未来智能办公场景。
当产品经理高安接手钉钉后,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:如何拯救去不了学校的学生们?
2020年,数字化技术大大提升社会协同的效率。
阿里决定将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,与阿里云全面融合,这表明钉钉也站上了数字化跑道。
全民居家时,它帮助2亿用户实现远距离办公,用数字科技,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上课方式。
当6.0上线后,钉钉的用户数已经达到5亿,企业、学校数达到1900万,除了线上办公,钉钉还能做些什么?
深度数字化。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,让不会编程的我们,品尝到“创造”的乐趣和高效。
你能发现,在钉钉的迭代的过程中,“数字化”逐渐成为高频词汇。
数字化
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能够引发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,互联网行业,也会有如此效应。
当规模增长速度放缓后,企业便要跳出规模打法,以行业能力建设为主旨。
在今天,钉钉将能力建设聚焦在数字化上,降低企业数字化的门槛,实现企业间的数字化协同。
正如总裁叶军曾说:在数字化的今后,没有一家企业是孤岛。
7.0版本,钉钉将打破企业边界,实现产业互联,让使用用户活跃起来。
能对数字化转型创造出真实的价值,是钉钉7.0之后的目标。
道路和边界
当然,这只是我们在有限资源中读到的钉钉7年最表面的信息。
钉钉的7年,还面临着一些选择。
比如,道路和边界。
对于很多“软件即服务(SaaS)”企业来说,满足千万甚至上亿的C端个人用户的需求是他们的宗旨。
但对于面对B端群体用户的钉钉来说,有些“众口难调”,因为它的客户们甚至有比它更全面的服务。
所以,在道路上,钉钉选择“平台即服务(PaaS)”,让企业站在它的平台之上繁荣生长。
在边界上,钉钉选择收缩,找准自己作为PaaS的定位,不越界,不张扬。
商业化
选好道路,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盈利。
短暂的2020让钉钉的用户数实现了翻倍增长,这也意味着经营成本的增加。
虽背靠阿里,集团对它的投入也“几乎不计成本”,它还可以使用阿里的所有资源。
但自2020年起,钉钉就以自主盈利为目标,这要求它不得不进行商业化:从去年12月开始,对不同版本进行收费。
其中,大客户是钉钉实现商业化的重中之重。
用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的话来说,就是深度融合应用客户。
让使用钉钉的企业用户们活跃起来,让他们将业务搬到钉钉的底座之上,而不是简单地利用它进行沟通、考勤。
钉钉总裁叶军提到:当企业与钉钉的合作更加紧密后,商业化会是自然的结果。
结语
从数字化来看,钉钉只是众多企业的个例,但欲意成为“底座”的它,一定会成为数字化绕不开的话题。
从商业化来看,钉钉有2300万潜在用户,商业化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如果你问钉钉的产品经理们:钉钉7年不变的是什么?他们会说,是用户第一。
1.0时,为了提高客户企业的工作效率,钉钉推出DING功能;7.0版本中,为了满足用户需求,钉钉又推出下班勿扰模式。